在网站出现故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浏览器返回一些HTTP状态码,大部分是一些404,500,502之类的常见状态码,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比较奇葩的状态码,那么这些状态码都表示什么意思呢?HTTP状态码(HTTP Status Code)是用以表示网页服务器HTTP响应状态的3位数字代码。它由 RFC26 16规范定义的,并得到RFC2518、RFC2817、RFC2295、RFC2774、RFC4918等规范扩展。所有状态码的第一个数字代表了响应的五种状态之一,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1:消息
请求已被接受,需要继续处理。这类响应是临时响应,只包含状态行和某些可选的响应头信息,并以空行结束。需要注意的是HTTP/1.0 协议中没有定义任何 1xx 状态码,所以除非在某些测试条件下,服务器禁止向客户端发送 1xx 响应。
100(Continue):客户端应当继续发送请求。这个临时响应是用来通知客户端它的部分请求已经被服务器接收,且仍未被拒绝。客户端应当继续发送请求的剩余部分,或者如果请求已经完成,忽略这个响应。服务器必须在请求完成后向客户端发送一个最终响应。
101(Switching Protocols):服务器已经理解了客户端的请求,并将通过Upgrade 消息头通知客户端采用不同的协议来完成这个请求。在发送完这个响应最后的空行后,服务器将会切换到在Upgrade 消息头中定义的那些协议。
102(Processing):由WebDAV(RFC 2518)扩展的状态码,代表处理将被继续执行。
2:成功
这一类型的状态码,代表请求已成功被服务器接收、理解、并接受。
200(OK):请求已成功,请求所希望的响应头或数据体将随此响应返回。对GET和POST请求的应答文档跟在后面。
201(Created):请求已经被实现,而且有一个新的资源已经依据请求的需要而建立,且其 URI 已经随Location 头信息返回。
202(Accepted):服务器已接受请求,但尚未处理。正如它可能被拒绝一样,最终该请求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被执行。在异步操作的场合下,没有比发送这个状态码更方便的做法了。返回202状态码的响应的目的是允许服务器接受其他过程的请求,而不必让客户端一直保持与服务器的连接直到批处理操作全部完成。
203(Non-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服务器已成功处理了请求,但返回的实体头部元信息不是在原始服务器上有效的确定集合,而是来自本地或者第三方的拷贝。当前的信息可能是原始版本的子集或者超集。
204(No Content):服务器成功处理了请求,但不需要返回任何实体内容,并且希望返回更新了的元信息。响应可能通过实体头部的形式,返回新的或更新后的元信息。如果存在这些头部信息,则应当与所请求的变量相呼应。在并没有新文档的情况下,204 (SC_NO_CONTENT)能够确保浏览器继续显示先前的文档。这个状态码对于用户周期性的重载某一页非常有用,并且你可以确定先前的页面是否已经更新。
205(Reset Content):服务器成功处理了请求,且没有返回任何内容。但是与204响应不同,返回此状态码的响应要求请求者重置文档视图。该响应主要是被用于接受用户输入后,立即重置表单,以便用户能够轻松地开始另一次输入。
206(Partial Content):服务器已经成功处理了部分 GET 请求。类似于 FlashGet或者迅雷这类的 HTTP下载工具都是使用此类响应实现断点续传或者将一个大文档分解为多个下载段同时下载。
207(Multi-Status):由WebDAV(RFC 2518)扩展的状态码,代表之后的消息体将是一个XML消息,并且可能依照之前子请求数量的不同,包含一系列独立的响应代码。
3:重定向
这类状态码代表需要客户端采取进一步的操作才能完成请求。通常,这些状态码用来重定向,后续的请求地址(重定向目标)在本次响应的 Location 域中指明。当且仅当后续的请求所使用的方法是 GET 或者 HEAD 时,用户浏览器才可以在没有用户介入的情况下自动提交所需要的后续请求。
300(Multiple Choices):被请求的文档可以在多个地方找到,并将在返回的文档中列出来。如果服务器有首选设置,首选项将会被列于定位响应头信息中。
301(Moved Permanently):被请求的资源已永久移动到新位置,并且将来任何对此资源的引用都应该使用本响应返回的若干个 URI 之一。如果可能,拥有链接编辑功能的客户端应当自动把请求的地址修改为从服务器反馈回来的地址。除非额外指定,否则这个响应也是可缓存的。新的永久性的 URI 应当在响应的 Location 域中返回。除非这是一个 HEAD 请求,否则响应的实体中应当包含指向新的 URI 的超链接及简短说明。如果这不是一个 GET 或者 HEAD 请求,因此浏览器禁止自动进行重定向,除非得到用户的确认,因为请求的条件可能因此发生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使用 HTTP/1.0 协议的浏览器,当它们发送的 POST 请求得到了一个301响应的话,接下来的重定向请求将会变成 GET 方式。
302(Found):类似于301,但新的URL应该被视为临时性的替代,而不是永久性的。注意,在HTTP1.0中对应的状态信息是“Moved Temporatily”。出现该状态代码时,浏览器能够自动访问新的URL,因此它是一个很有用的状态代码。注意这个状态代码有时候可以和301替换使用。例如,如果浏览器错误地请求http://host/~user(缺少了后面的斜杠),有的服务器 返回301,有的则返回302。严格地说,我们只能假定只有当原来的请求是GET时浏览器才会自动重定向。
303(See Other):类似于301/302,不同之处在于,如果原来的请求是POST,Location头指定的重定向目标文档应该通过GET提取,这个方法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允许由脚本激活的POST请求输出重定向到一个新的资源。这个新的 URI 不是原始资源的替代引用。同时,303响应禁止被缓存。当然,第二个请求(重定向)可能被缓存。
304(Not Modified):如果客户端发送了一个带条件的 GET 请求且该请求已被允许,而文档的内容(自上次访问以来或者根据请求的条件)并没有改变,则服务器应当返回这个状态码。304响应禁止包含消息体,因此始终以消息头后的第一个空行结尾。
305(Use Proxy):被请求的资源必须通过指定的代理才能被访问。Location 域中将给出指定的代理所在的 URI 信息,接收者需要重复发送一个单独的请求,通过这个代理才能访问相应资源。只有原始服务器才能建立305响应。
307(Temporary Redirect):和302 (Found)相同。许多浏览器会错误地响应302应答进行重定向,即使原来的请求是POST,即使它实际上只能在POST请求的应答是303时才能重定 向。由于这个原因,HTTP 1.1新增了307,以便更加清楚地区分几个状态代码:当出现303应答时,浏览器可以跟随重定向的GET和POST请求;如果是307应答,则浏览器只 能跟随对GET请求的重定向。
评论 抢沙发